人老了,皮膚變乾,變薄、萎縮
人老了,首先感到皮膚變乾,這是因為皮脂腺退化,分泌能力比較差的緣故。組織學上,真皮的水溶性部份增加而脂肪區減少,汗腺的數目和分泌能力都減低,好幾種酵素的活性也變化。
其次,皮膚變薄,雖然皮膚的再生能力可以終生存在,但細胞的生命期縮短;細胞分裂速度也變慢,於是膚變薄,表皮和真皮層之間的鋸齒狀界也拉近乎直線了。
皮下脂肪隨年紀增加而皺縮,其內的結締組織隔也萎縮,這是皮膚長皺紋及眼皮生出眼袋的原因之一。膚色改變也是一大特徵。老人的皮膚不再像嬰兒般光滑紅潤,而顯得蒼白。這不袛是皮膚的微血管有顯著變化,而且因為血液循環變慢,故微血管對外界刺的反應也較差。
最重要的改變在於皮膚的結締組織。「皮膚的老化」可以用一個詞概括;「萎縮」是也;所謂的單純老化性萎縮包括汗腺、毛囊的數目減少,功能退化,造成糠疹狀脫皮和毛髮稀少。而組織內的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的退化,使皮膚的彈性大大地減少。
皺紋是怎麼產生的?
皺紋的形成是一種結構上呈現聚合現象的一種變化,而非組織層次的變化。把皮膚的皺紋部份,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,仍然看不出有任何和周圍皮膚的架構有所不同。表皮層沒有比較薄,纖維網在皺紋內外看來都一樣,也沒有細胞學上的差異;做生化染色,也看不出和周圍皮膚有別;其組織學上所見都和年紀及該部位皮膚應有特徵符合。但特別做水平切片來看,在皺紋處皮膚紋路加重,這是皮膚溝處的結締組織減少所導致的結構上的變化。
年輕時,皮膚的彈性網是燭台狀,有精細彈性纖維伸到皮膚基底層,像船錨般具有固著作用,保特表皮層和真皮層之間緊緊相嵌合,老了以後,彈性纖維退化並且被吸收掉,而變成一團糾結錯綜,亳無結構可這的東西。於是真皮乳頭變平了,皮膚漸鬆,而皺紋也是機械張力鬆弛造成的後果。
這種皺紋變化早自三十歲左右即已開始,但是有顯著的個別差異。雖說年輕時彈性結構就開始變化。但是五十歲以後才開始有顯著的變化,真皮乳頭內整個彈性纖維的結構都皺縮而鬆弛,伸到表皮層的精細維有些斷掉了而黏在表皮上,有些退化而鬆開,沒有觸真皮。這是一種內因性的變化,隨著歲月不可避色的逐年老化,和保養與否沒有關係,但是陽光可加速這種退行性變化,試看暴露部位和著衣遮蔽部位的老化程度,讀者們自行比較一下即可明白其中差別所在。長期曝曬部位最驚人的改變,是彈性網先垮掉,失去反彈性,一旦變形,就不再恢復。皮膚變得鬆弛,「垂掛」在臉上身上。因此,非常鬆垮皮膚可說是「光導致的老化」現象。所以,知道何以最深的皺紋都臉上了吧!
以上說的是年老時全身性的網狀皺紋,玉於臉上的笑紋,魚尾紋、抬頭紋等由原先的皺褶加深而來的皺紋,其形成的機制不同:我們知道臉上的肌肉附著在皮膚上,它們的功能原本衹是「開關」臉上的孔竅而已,但身為人類,還要做表情,然則肌肉可收縮而皮膚不可收縮,於是打成皺褶,年輕時彈性纖維彈性好,可以彈回原先的狀態,這種機動性的皺紋便消失。老了後,肌肉的收縮,作用在鬆垮沒有彈性的皮膚上,於是皺紋就定形了。